中国式掼蛋 (文/诸葛亮晶晶)
近几年,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选择了远离酒桌饭局纷纷注重起了养生,打球、掼蛋、健身成了热门休闲运动。上周和几个年轻朋友聊起来,都觉得陪领导搞活动是个“苦差”,倒不是说活动本身有多辛苦,主要是陪领导参加活动的明里暗里的那些规则,让人很有恐慌感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陪领导参加活动需要培养的五个习惯。
一、发挥优势,树立良好形象
社交活动场合下,能够发挥自己的一项特长,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关键。职场上,工作和生活往往是分不开的,特别是需要长期相处的工作关系,工作能力只是一方面,领导更关注的是这个“人”。
比如大家都很头疼的“饭局”活动,喝不喝酒其实就是一个考验。“能喝半斤喝一斤,这样的员工有决心;能喝二两喝六两,这样的员工要培养。”诸如此类的笑谈背后,其实都有着管理者的“识人”思维。
很多初入职场的小白,怀揣“整顿职场”的倔强,自以为可以打破常规,突破传统,孰不知这些“潜规则”之所以能够存在,背后是有深层次的原因,如果不能尽早学会,试着不去犯规,最终的结果只能是“别人不会觉得尴尬,却在灯火阑珊处尴尬了自己”。
二、手脚勤快,培养服务意识。
不管是在企业还是行政单位,有“眼力见”的员工都是很讨喜的。
记得一位从部队转业回来的领导讲过,在部队里,新兵能够做到眼里有杂活儿、手上有绝活儿,锻炼提升的机会就自然要会多。进入职场后,领导和下属其实都是在搞服务,“人外有人、官上有官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我们在工作上积极表现,其实就是在经营自己:对外界树立个人形象,对内让领导充分认识自己。如果有机会陪同领导参加活动,其实就是多了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,前提是你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,或者有心去开眼界、见世面。“眼勤、手勤、脚勤”都可以,唯独不能“嘴勤”,少说多做,不会出错。
三、低调谦虚,警惕好为人师。
一般工作几年后,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职务的晋升,自认为有了一定的带人能力,如果在某项活动上还有特长,就容易出现“好为人师”的习惯。特别是在陪领导参加活动时,要么出于表现自己的心理,要么出于证明自己的需要,“指点江山、激扬文字”等“粪土当年万户侯”的气质就不自觉地表露出来。
郭德纲曾经公开提醒郭麒麟,年轻人在三十岁以前不狂就没出息,可如果过了三十岁还一直狂,那也就这么点出息了。不管是身处高位,还是在攀爬阶段,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都很有必要。
职场中的开口讲话,一般都有用意,“屁股决定脑袋”讲的不只是思考角度,还有说话的方式和内容,不在其位说得再多也是白费。(文/诸葛亮晶晶)